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手機選單
:::

歷史沿革

    林韻婷-本洲工業區地標之美岡山區全境除東側隆起珊瑚礁大、小崗山殘丘外,一片平原。阿公店溪由丘陵地區發源,蜿蜒流灌全境,初由小崗山南麓離開山地,再繞行於岡山平原南側、西側,再西行注入海峽。岡山街位於平原中央,在明清開發之初是府城(台南),通往縣城(高雄左營)南來北往的中途站,也是西側海濱部落,與東側山區部落互通有無的輻輳點,位置優越,商業發展迅速。岡山區在發展的過程中可分為三個階段,分別為草創期、成長期及璀璨期。

    草創期

    處於草創時期的岡山,是屬於明鄭及日據初期這時候的岡山,人稱「竿蓁林」或「阿公店」。由於岡山昔日原為荒涼、渺無人煙的原野,茅草竿(蓁仔)叢生莽莽,故名曰官眞林(竿蓁林)。而「阿公店」名稱的由來,相傳清康熙年間一老翁在溪邊築茅屋,並設攤販賣茶水、雜物,並供南北商旅住宿之便。後來定居者漸多形村落,遂以老翁稱為「阿公」而茅屋為店,更名為「阿公店」。

    成長期

    時間進入1895年至1945年間,日本佔領台灣。處於日時代的岡山在1920年被劃為高雄州岡山郡岡山庄,自此阿公店正式更名為岡山,而岡山名稱的由來是因為附近有大、小崗山之地標。日據時期岡山街之交通、軍事地位日趨重要,市況迅速發展,人口急速增加,奠下今日岡山區的規模。

    璀璨期

    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,因岡山是日本空軍據點,遭受無情的毀滅性轟炸,滿目瘡痍,一切均待振興。隨著耕者有其田政策的執行、地方自治的實施及民國三十八年後海峽對岸湧進的另一波移民潮,為岡山注入了新血輪,空軍措施的擴張,再次帶來輻輳位置的繁榮,也衝激了岡山現代化、擴張的腳步。火車站的東移,東區的規劃、北區的興建、水患的整治,為岡山展露出百年老店重新閃耀的的新契機。

    :::
    ▲開啟 ▼關閉